中德關係回顧前瞻 ‧ 德國憂心《黑鏡》成真

2018是否中德關係高峰?來年會轉冷嗎?

德國家書
6 min readDec 30, 2018

年近歲晚,回顧不外為了前瞻。世界局勢波譎雲詭,下年國際局勢難料。中美關係必然主導世界大勢,但中國與歐洲關係也不容忽視,而德國作為歐盟領導,其取態也是關鍵。

中德關係高峰已過

前幾年,德國可說是歐盟中的中國大好友,中德關係於2018年可說是到達新高峰。然而,高峰似乎已過,下年起要有回跌的心理遇期,從經濟最能見證這點:

根據企業咨詢公司安永(EY)提供的最新數據,中國投資人在德國的並購熱情明顯降低。2018年,中方共收購、參股34家德國企業,這是五年來的最低數字,比2016年的峰值(68)整整減半。( 德國之聲中文網)

評論文章指,「今天的蝗蟲是中國人」,要慎防中國的各種浸透和影響。德國曾經突然受美國投資人垂青,大量公司被外資收購,「 最後留下的卻是一片廢墟。因為他們收購一家公司後,會將其大卸八塊,將精華部分高價出售,剩下債台高築的企業空殼。正因為如此,當時的社民黨主席明特菲林(Franz Münterfering)發明了『蝗蟲入侵』這個說法。」

德國聯邦內閣早前批准了《〈對外經貿法〉執行條例》修訂案,旨在加強對敏感領域外資收購的審核。據該法規,對德國國防以及重要基礎設施具有「關鍵影響」的「安全相關」企業,被歐盟以外資本收購時,將受到德國政府更嚴格的審核。以往,只有收購股份比例超過25%時,才會啟動審核機制,今後比例達到10%聯邦政府就能審核收購,並且在必要時動用否決權。

由於這是行政法規修訂,無須議會批准,即可在新年生效。該法規被認為是明顯針對中資收購。代表中國在德企業利益的游說組織德國中國商會(CHKD),批評早前通過的修訂案讓「德國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中德相互刻板印象

德國憂慮《黑鏡》(Black Mirror)故事成真

除了經濟因由,德國媒體也很「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2018年德國政府「成功爭取」劉霞保外就醫,加上之前艾未未、廖奕武等人,德國可算是收留了最多知名異見人士的歐洲國家。另外,德國社會對於中國以大數據監控人民生活、2020實施社會信用系統(Sozialen Kreditsystems)等憂慮,從不同媒體的報導可見一斑(可參考文末相關報導)。有評論甚至認為美劇《黑鏡》(black mirror)的故事,將在中國成真:

Wer die Folge „Nosedive“ in der Netflix-Serie „Black Mirror“ gesehen hat, ahnt, was in China droht: In besagter Episode wird der Sozial-Faktor von allen Menschen via einer App gemessen und bewertet. Auf der Jagd nach einer besseren Sozialbewertung werden die Protagonisten geradezu besessen. Von einer perfekten Überwachung ist die Rede, die im bevölkerungsreichsten Land der Welt Realität werden könnte. (誰在Netflix系列劇《黑鏡》中看過〈Nosedive〉這集,可以預期在中國遇到同樣的威脅:在這集中,所有人的社會因素通過應用程序來評級和衡量。 為了尋求更好的社會評價,主角完全痴迷其中。 有關完美監控的討論,可能會成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現實。)

當然,筆者也曾聽過不少來自國內的朋友 — 不少為「高級」知識分子 — 認為 ,這些報導背後有一定的agenda(議程),就是要undermine(貶抑)中國。所以反過來看,「牆內」(指網絡防火牆)的中國並不見得不自由,只是外國的「操控」更有技巧而已。

陰謀論式的說法總有一定「可循之理」,但並不代表「合理」。陰謀論原則上就是無法證實的說法,除了讓人心存戒懼之外,對我們認識和斷判世情並無幫助,甚至會影響真實的判斷。所以,在這個假新聞和陰謀論盛行之世,我們其實更應該stick to the appearance(緊貼表象),不談虛幻的thing in itself(事物本身),觀察到多少就說多少,反而更容易保持獨立精神。

#德國日常 #德國政治 #中德關係 #德國觀察

【感謝閱讀〈德國日常〉系列。若喜歡文章,請在Medium介面「長按」拍手鍵,按時愈長,代表愈喜歡,作者亦會得到社群回饋。同時歡迎按文章最下的LikeCoinButton支持。】

德國觀察:

《德國之聲》報導:

德國關注數碼管控報導:

--

--